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资料 >> 正文
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09年06月13日 16:50  点击:[]

 

作者:吴启迪(教育部原副部长)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随着社会发展,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 建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是世界各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举措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世界各国或政府主导或民间发起,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1.世界各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做法

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评估已经成为各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世界各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反映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和负责,特别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阶段,不少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评估措施,使得国家能够从宏观层面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要这种类型的评估通常是政府主导或参与评估机构的建立与运行,承担评估机构的运行经费建立的评估机构也多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所开展的评估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评估的社会成本较低,投入产出比较高,有利于政府对评估的管理和统筹,避免了评估的重复 但这种类型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不够,不利于评估市场的发育和形成,高校在接受评估时缺少选择的余地

二是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型。这种模式由国家权力、市场机制和院校自我管理共同作用,既有政府主导的体现政府意志的评估,也有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的评估,政府重视对评估机构的资质认可和审核这种类型的评估,能够满足不同教育质量关注者的需求,为其提供所需的信息,中介性评估机构经费来源也呈现多元化。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评估机构职能的重复,评估机构水平也存在差异,学校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且评估结果与政府导向存在协调统一的问题

三是民间主导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评估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并趋于法制化 社会化和规范化,政府只负责对评估机构的认证,评估机构获得资格后就能对高等学校开展认证业务。这种评估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潜力,评价结果也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可。民间主导型评估的不足是,政府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政府较难体现自己的导向,两者间的利益冲突也时有发生,为此政府需要逐步加强对认证机构和认证标准的干预。

2.世界各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特征

综观各国近年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教育评估已成为保证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会议和亚太地区的相关会议,都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说明教育评估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主导的教育评估都以“合格”为目标,操作较方便,学校也容易接受。另外,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背景下,注重分层分类评估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教评估的重要趋势。

二是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其评估的组织模式。从历史上看,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各国均重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和审查。例如,美国在 20世纪初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政府用30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院校质量调查,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评估工作逐渐转向以民间为主;法国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期成立了国家教育评估委员会,至今仍以政府主导开展教育评估。因此,各国的质量评估体系都是由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对比其它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在高等教育由精英转向大众化的历史时期,政府主导型的评估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三是评估法律体系和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在发达国家,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其评估和认证工作基本实现了依法开展。例如,美国、英国都在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中对评估有明确的规定。评估的制度化与体系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开展评估的机构,大多需要政府的认可,且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经费来源包括政府资助、社会团体捐赠、高校缴纳。

四是评估的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近十年来各国政府都成立或支持成立了相应的教育评估机构,并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从整体上看,政府主导型的评估较少,大多是在政府协调和帮助下由“第三方” 机构开展评估。这种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要求提高其专门化程度,并且注重社会相关人员和学生的参与。中国也在朝这方面发展,正在逐步加大对评估机构的扶持,既有政府成立的评估机构,也有民间评估机构,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对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

五是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也愈加明显,一些国际性的质量保障机构先后成立。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INQAAHE)、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ENQA)、亚太质量保障网络(APQN)等。

 

二、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探索及成效

 

中国是高等教育大国,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战略选择,政府为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有效地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了包括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建立和实施周期性的评估制度等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

1.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形式

一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共评估了589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也是中国开展规模最广、 历时时间最长、 促进作用最大、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周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行动。从目前看,评估基本实现了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的预定目标。

二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首轮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从2004年上半年正式开始,截止目前共评估了600多所学校。此项评估由教育部统一制订评估标准,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教育部每年抽查部分省市的评估工作,以确保评估质量。 该评估前期实行的是水平评估,但在评估过程中,考虑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建设和改革,避免学校对评估结果的过度追求,在2008年将水平评估改为合格评估。

三是专业评估和认证。专业评估和认证是将来中国开展评估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已经开展了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认证试点,成立了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并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进行了认证试点。医学教育认证方面,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教育部和卫生部正在协商启动医学教育认证工作。

四是独立学院评估。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0多万人。通过此项评估,可以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加强教学工作,保证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由国务院学位办和研究生司组织实施,旨在通过评估提高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2.高等教育评估取得的成效

教育评估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在促进政府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评估强化了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意识。通过评估,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职员工强化了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 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根本使命的意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高校更加自觉地按照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办学方向,基本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均衡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

其次,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属于政府主导型。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自评、专家与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估制度,有效地保证了高等教育质量,为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下一阶段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各级政府加大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通过评估,调动了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明显加大了经费投入,高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2007年,在普通高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比1998年增加近6倍情况下,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不但没有降低,反而都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其中教育评估功不可没。

第四,教学评估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通过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普遍加强了教育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了教育教学各项规章制度和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管理成效十分明显。

 

三、 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机制,推进评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虽然中国在评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分类指导不够、存在形式主义、学校过于注重评估结果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体制、机制各方面加以完善,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估理念、方法和技术,改进我们的评估工作。关于完善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体制和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并不断完善周期性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当今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或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评估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共同行动。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发展快、规模大、起点低、任务重。1999年,自国家作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经过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完成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又明确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切实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加强高等教育评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树立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途径;有利于督促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把工作重点投入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使教育的中心地位和质量得到切实保证;有利于督促高等学校加强制度和规范化建设,建立体现高等学校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可持续开展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最终实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自主管理。

2.政府、高校和社会在评估中要准确定位

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实践看,评估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健全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为补充的全方位质量保障系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坚持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基本原则。外部的质量保障为内部质量保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起着重要的导向 示范和促进作用,必须坚持开展下去,要通过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外部评价从评价学校内部活动向评价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运行效果转变。内部质量保障具有基础性地位,必须突出高校作为质量保障的基础性和主体性地位。内部质量保障要更多地关注教学工作的输入和过程运作,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突出动态的全程监控。只有坚持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原则,把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好、运行好,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完善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化、体系化和专业化

要推进评估工作持续健康开展,必须加强制度化、体系化和专业化建设。所谓制度化,一方面要建立保障评估工作持续健康开展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要对评估工作进行制度化设计,使其成为一种制度,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运行和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提出建立周期性的评估制度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在体系化建设方面,要突出协调各种评估工作,将各种评估统一到一个大的目标中来,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和影响,从而增加高校的负担。在专业化建设方面,要采取措施,使评估个体和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不断提升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

4.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评估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并实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年度采集发布制度,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动态监控,这将是中国今后高等教育评估的突出特点,将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重要转变。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社会对评估的参与度。由于目前的评估信息大多来源于参评学校,来自社会、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不多,而要采集这些信息,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三是相关评估数据的统计、汇总、分析和发布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四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专家开展网上评估创造条件,进而缩短专家进校评估的时间。

5.扩大评估国际交流,深化评估国际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且质量保障的国际化趋势也很明显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国际网络联盟,并邀请国(境)外专家参加或观摩评估,与日本 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使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后,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高等教育评估要为国际型人才提供质量标准,比如工程技术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等;二是高等教育评估结果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相互推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三是促进国际间评估经验和评估专家之间的交流,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四是促进发挥国际质量保障组织在制订标准建立规则 搭建平台 共享信息等方面的作用,使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顺利开展。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条:季平-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反思与展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