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信息化平台
  • 部门简介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质量监控
    • 日常监督
    • 教学督导
    • 学生评教
    • 教师评学
    • 干部听课
    • 学生信息员
  • 教学评估
    • 专业监测
    • 专业认证
    • 课程评估
  • 教学奖评选
  • 政策文件
  • 下载专区
重庆工商大学| 信息门户
重庆工商大学| 信息门户|
  • 首页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信息化平台
  • 部门简介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质量监控
    日常监督
    教学督导
    学生评教
    教师评学
    干部听课
    学生信息员
  • 教学评估
    专业监测
    专业认证
    课程评估
  • 教学奖评选
  • 政策文件
  • 下载专区

教学评估

  • 专业监测
  • 专业认证
  • 课程评估
教学评估
  • 专业监测
  • 专业认证
  • 课程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评估 >> 正文

季平-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反思与展望

2009年06月13日 16:52  点击:[]

 

作者:季平(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一、   历史回顾

 

高等教育评估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5-1994年),是评估理论的研究阶段。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相关机构开展了评估理论研究。第二个阶段(1994-2002年),是开展高校教学评估试点和探索阶段。1994年起,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的试点工作。到2002年底,共试点评估了254所本科院校。第三个阶段(2003年以后),为正式开展教学评估阶段。2003年开始的首轮全方位的教学评估,评估手段对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很大作用。有589所学校接受了评估,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一,有效地强化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念,使我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理念在高等学校全方位展开,并形成共识。第二,有效地促进了政府加大对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投入。2007年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的高等学校有近2000所,所有的学校全部达标。第三,有效地缓解了规模扩张的冲动。第四,对高校的办学规范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第五,这一轮的评估,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下一步走向,一是坚持,二是改进。坚持就是要把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坚持下去,把它作为质量保障的基础。改进就是要在第一轮评估的基础上,改进评估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评估技术。

 

二、 主要特点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经过多年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制度形成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一轮的评估是在高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地政府、高校和专家共同努力,涉及面最大、动用人力众多、影响非常深远的一次质量保障行动。

第二,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依法抓评估,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负责和加强质量的意识。评估受益的是学生、国家和民族。

第三,通过十多年的评估经验和新一轮的评估实践,基本建立了以政府主导、学校自评、专家和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估制度,为下一阶段实现中央提出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四,中国政府推进的高等教育评估也符合世界各国开展评估的通行做法,其评估体系方法与发达国家相近,特别是中国提出的“二十字”评估方针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

 

三、 未来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以评估为抓手。就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推进进程,我们提出来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评估的投入和标准的制订等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为主导,引导高校加强内部质量建设为基础,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监督和评价高等教育为补充,形成以外促内、内外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性、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制度、法律、组织、投入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

首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科学制订生均办学成本,并将其作为教育投入的基本。要坚持和完善周期性的评估制度,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还要加快和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法制观念,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其次,积极推动中央、地方、政府、高校及各级质量保障机构的建立,加强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和协调,形成质量保障体系的机构网络,为指导、组织和协调质量保证工作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同时社会、评估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监控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全方位质量体系的形成。

第三,应该加快确立和完善各层次、各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以及实现标准的保障条件。特别要建立定期统计和发布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基本状态的数据制度,促进教育质量工作的信息化、动态化和常态化。

第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专业化建设,加快提升各类保障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注重质量体系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各种质量保障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间相互认可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互相之间推荐优质高等教育人员、促进人才国际认可和国际间的流动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条: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点、 影响及启示

下一条: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关闭】



电话:023-62768449(综合科)
      023-62768447(督导科)
Email:pgb@ctbu.edu.cn

友情链接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重庆市教委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 重庆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网 教务处
  • 官微

地址:重庆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邮编编码:400067

 

版权所有 © 重庆工商大学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